淄博经济开发区 红色基地-ag九游会登录

当前位置:ag九游会登录-九游会ag登录入口
>走进经开区>红色基地

红色东高革命教育基地

发布日期: 2020- 03- 03 16: 36 浏览次数:


沣水红色东高革命教育基地坐落于淄博经济开发区沣水镇东高村,是沣水镇乃至张店区重要的党性教育基地,近年来先后荣获“山东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山东省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示范点”“淄博市市直机关党员党性教育基地”“淄博市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1938年,沣水地区第一个党支部在东高村建立,秘密发展党员,动员群众踊跃参加革命,东高村陆续走出了10多名高级将领和20多名抗日志士。2016年,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镇党委投资62万元在沣水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旧址上建设占地812平方米红色东高革命纪念馆,集中展示我党在沣水地区的早期活动。随着来红色东高革命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的党员、群众、青少年逐年增多,承担的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2019年6月,沣水镇党委决定启动红色东高革命教育基地提升改造项目。一期工程投资220余万元,对原有设施和场地进行全面升级。主要包括:“红色东高”纪念碑建设、党建文化广场建设、革命军人纪念馆建设、烈士故居修复、红色东高纪念馆改造、美丽古井改造以及村庄整体环境改造等。二期工程计划于2020年底完成,主要内容为:复原村内地道,修复百年老屋,完善配套设施等,届时红色东高革命教育基地将以崭新的形象为党员群众带来更生动丰富的教学体验。

古井区域


说起东高村,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1307年建村,时称“小高庄”,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更名为东高村。全村共320户,700余人,村民以农业为生,小米是远近闻名的特产,现在村里有生态采摘园,出产芋头、地瓜、生姜、红萝卜等农产品。东高保留的历史遗址比较完整,包括沣水地区第一党支部、古井、古槐、以及村民生活居住过百年老宅。

东高村古井在元朝时期挖掘,井台呈正方形,井口直径70公分,井深30米,全部用石头垒砌而成。从元代至今650多年,依然水量丰沛,常年不枯。东高村人民世代饮用这口井的井水,打水用的绳索在井口上常年摩擦,竟然将青石块勒出了大大小小的沟壑。村民在井的旁边重新取石,再做了一个井口,井口上依然留下了岁月的痕迹。这井口的绳索痕迹有27条之多,旁边的是替换下来的旧井口,也是痕迹累累。由于这口井的水质甘甜,村民除了正常饮用,还用它在做豆腐熬中药。民间有句俗话:凌晨街道梆子响,晚间户户豆腐香。这口井在2008年被列为区级重点保护文物,2010年被列为市级重点保护文物。

党建文化广场(红旗卧碑)


东高村党建文化广场最早是东高村的玉皇庙,门前有两只狮子把守,内有玉皇大帝坐像,常年香火不断。建国以后逐渐废弃,后来改成造成东高村村两委办公室地点,在革命教育基地建设过程中,经过重新规划设计,建设成为党建文化广场。位于中央位置的是一座卧碑,采用艺术化设计,迎风猎猎飘扬的红旗形象时刻提醒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英雄先烈坚忍不拔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永不退色,矢志不渝忠党爱国的红色基因世代相传。激励我们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不息!

展板一:沣水镇的“沣水”二字特指地名,古已有之。秦朝时期属于昌国县管辖,距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清朝乾隆年间曾在此设立“沣水乡”,民国时期设“沣水镇”。建国后,区划频繁,沣水地区先后被划为区、办事处、乡、人民公社等行政单位,1985年改为“沣水镇”后沿用至今。沣水镇地处张店区东南部,辖区面积42平方公里,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和南部为丘陵山地,西部和北部为平原。境内有涝淄河和猪龙河两条河流,有大高水库和炒米水库两座小型水库。煤炭、石灰石、粘土、铝矿石等资源较为丰富。沣水镇下辖21个行政村,总人口约3.2万人,现有基层单位党组织46个,党员1800余名。近年来,沣水镇先后被授予山东省“平安家庭”示范镇、 “山东省文明镇”、山东省特色产业镇、山东省物流小镇等荣誉称号、山东省卫生镇等荣誉称号。

展板二: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开始。这一时期,沣水地区当地军阀混战不断,土匪四处劫掠,粮食广种薄收,地主豪绅作威作福,贫苦的农民大众生活十分艰辛。遇到天灾人祸,往往饿殍遍地,哀鸿四野。因为生存无望,逐步积累了浓厚的反抗情绪。1932年中共地下党人罗光州在东高村建立了农民协会——同乐会,秘密传播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1937年经中共淄博特委批准,在东高村设立中共秘密交通站,传递党的机密文件和掩护在本地区活动的外地党员干部。1938年,东高村成立沣水地区第一个党支部。由贾盛远任书记,胡冠英任组织委员,赵克岭任宣传委员。成立后,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党员壮大党组织。同年,张赵村党支部成立。1940年,刘家村党支部成立。这时,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已逐步由点及面,形成网络,共产党人积极组织和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武装,以星星之火掀起了燎原之势。

展板三: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沣水地区劳苦大众开始用实际行动反抗敌人、反抗压迫、反抗命运。一些抗日武装组织在本地建立起来,有的在村庄潜伏协助中共地下党开展工作。有的支援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之后奔赴前线对日作战。有的在本地四处活动,偷袭日军岗楼,打击日伪分子。凶残的日军加进了侵略步伐,推行第五次“强化治安运动”,把日军占领区与抗日根据地之间的村庄烧杀抢抓,制造无人区,在村里建立情报站,组建“亚兴会”,让村民相互揭发,制造恐怖。收买地痞无赖成立反动组织,给组织里面的人发放木头梆,俗称“棒棒队”,实施破坏抢劫,制造村与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并对参与抗日的群众进行活人掩埋,镇压村民反抗。这一时期,沣水地区党的骨干分子多数转入正规部队,为消灭日本侵略者上了前线,当地留下来的地下党员,继续秘密组织开展活动,向前线输送情报和物资。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解放军部队挺近沣水地区,与国民党部队和反动组织展开拉锯战,沣水地区在1946年夏天获得第一次解放,之后遭到反扑沦陷,1947年3月第二次解放,同年7月,逃亡地主和顽固分子组成还乡团,随同国民党部队反攻倒算,沣水地区再次沦陷。1948年3月,解放军部队奋力作战,剿灭敌人,沣水地区终于获得最终解放。1949年春天,各党支部由地下秘密活动改为公开活动,在当地掀起了参军高潮,并发动妇女做过江鞋,支援解放军渡江作战。

展板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祖国大地百废待兴,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沣水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将过去大量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的土地,分配到了贫苦农民手中,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为了推动农业生产,1951年沣水地区开始组织互助组,1955年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又建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根据统计数字,1949年粮食亩产平均178斤,到1956年亩产提高到260斤,递增46%。沣水地区青年积极投身革命,从军入伍,1951年,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沣水地区青年踊跃参军。据统计,当时二十个村先后有220余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赴朝鲜作战。参军青年骑骏马,戴红花,邻里相送,上级专门授予其家庭“光荣之家”牌匾。1952年冬天,在党组织大力推动下,各村办起了识字班,扫除青壮年文盲。当时,各村学习热情高涨,利用劳动之余学习文化知识。冬天晚上挑灯学,夏天中午顶着烈日学,学习内容主要是识字认字和时事政治。这一时期,沣水地区对手工业和小商小贩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组织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个体工商户实行了联营或公私合营。到1956年底,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工作。

展板五:由于建设经验的缺乏和对当时形势评估不足,在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艰难的探索。1958年9月,沣水地区成立沣水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公社设有农业、工业、文教、武装、财贸、民政等机构,下辖67个生产大队,220个生产队。在人民公社带领下,各项工作相继开展。由于特殊年代,管理方式不科学,又恰逢自然灾害,粮食常量出现波动,但是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和生产队一线工作秩序的恢复,粮食产量再次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到1975年,粮食亩产比1965年净增455斤。农业合作化后,村办企业又有新发展,小煤井、砖厂、石灰窑等建立起来,1968年-1979年,沣水镇工业产值从644万元增长到7885万元,工业发展水平在周边地区中位居前列。

展板六: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公社党委从党员抓起,整顿党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纠正错误,把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公示开始实行土地承包到户,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粮食常量大增,解决了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1983年,沣水人民公社改名为沣水乡,20个大队党支部改为村党支部,在册党员659人。沣水地区各种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建立起来,全镇经济取得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到1997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0.63亿元。1984年,沣水乡改名为沣水镇,新成立规划办公室,出台了村镇规划和建设实施意见,推动开展城镇建设,全镇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90年代,沣水镇西片区农村率先完成旧村改照,村庄道路、河道、公共设施修葺一新,村民乔迁新居,医院、学校、幸福院、商贸市场等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人民安居乐业,过上了小康生活。

展板七:随着改革开放脚步不断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也在逐步发生新的变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对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沣水镇历史形成的水泥、建陶、化工、矿产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弊端凸显,“能耗大、污染大、附加值低”,不但产业竞争力地下,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摘掉“脏、乱、差”的帽子,还老百姓蓝天白云,沣水镇党委以破釜沉舟的勇气、背水一战的态度,狠抓生态环境整治,从建陶、化工、水泥、矿山等企业入手,抓重点,求突破,促带动,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拆除关停石料加工厂、露天矿山,立窑水泥生产线,彻底淘汰机制砖厂,大幅缩减建陶、化工、水泥企业数量,强力取缔各类非法加工、经营和储存场所,并对露天矿坑进行大面积复绿。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发展,特别是在扶贫工作中建立长效机制,在全镇21个村建立扶贫基金会,筹集资金200余万元,实现了有钱扶贫和有人扶贫。同时建设了高东村蔬菜基地、张一村油桃大棚、梁鲁村莲藕种植基地等扶贫产业项目,对困难家庭定期分红帮扶。

展板八: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新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沣水镇党委紧跟时代步伐,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发展目标,努力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幸福秀美新沣水。在党的建设方面,沣水镇不断筑牢“红色”根基,抓实抓牢“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落实,创新推出共产党员“我承诺,我践行”“千名党员联万户”“全民志愿服务日”等活动,搭建基层党建管理平台,全面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完善党建工作阵地,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沣水”。在生态建设方面,围绕“城更美、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集中火力打好环保治理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打造碧水蓝天的“蓝色沣水”。在人居环境方面中,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着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全面实施生态复绿工程,不断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改善镇域环境面貌,打造生态宜居的“绿色沣水”。在民生保障方面,坚持“贫有所扶、劳有所得、困有所帮、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闲有所乐”,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打造温暖人心的“橙色沣水”。在产业发展方面,抢抓产业机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两个重大机遇,做好“破”“立”“增”文章,大力实施“双招双引”行动,不断提升产业层次,打造经济实力过硬的“金色沣水”。


革命烈士故居


东高村两名共产党员:赵克岭、曹文居住的地方。由于过去村民居住的都是土坯房,后来在八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已经倒塌,根据村里老人的描述,重新复原了当时的一些场景。

(地道口位置)这个位置曾经是一个牲口棚,棚内地面上有一个木质盖板,在此次建设过程中,对地面进行了整理,无意中挖掘出一条地道,当年共产党人正是用地道秘密的进出村庄,转移物资。

这里民宅的主人赵克岭出自贫寒之家,从小给地主家放牛,成年后娶妻曹文。赵克岭为人正直,血气方刚,26岁的时候同妻子曹文一起参加了农民协会,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列主义,有了参加革命的思想。在中共地下党人的介绍下,赵克岭与曹文双双入党,秘密开展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伪装成讨饭的叫花子,走百村,串万户,打探消息,传送情报,接送中共党员歇脚留宿。因为工作非常出色,深得党组织信任。1938年,沣水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后,赵克岭同志任宣传委员。1939年春,清明节前后,时至青黄不接的春荒,队伍亟需钱粮补充。赵克岭同志伪装成叫花子去边河地区征集物资。这里是敌人与我方拉锯战区域,形势很不稳定,日军推行强化治安,并在各村建立了伪政权,赵克岭在征集到田旺村时,村主任被日军收买,赵克岭身份暴露,被抓到日伪汉奸的岗楼上严刑审讯。赵克岭同志宁死不屈,坚决不透漏任何党组织秘密,最终被电刑致死,时年34岁。

大槐树

这是一颗古槐,自元朝时期栽种下,已经距今六七百年历史。据村中老人讲,原来共有四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随着变迁以及天灾人祸只剩眼前这一棵。这可大槐树历经三次磨难,却古木逢春奇迹般的存活下来,村民称它为“英雄树”,因为它生长在英雄家门口。

曹文为原淄川县九区妇救会干部、东高村妇救会副主任,她经常召集妇女拉家常,反对虐待妇女,宣传剪发、放足、男女平等进步思想。在丈夫赵克岭被捕身亡后,更激起了她对敌人的仇恨,掩埋好尸首,擦干眼泪,把幼子和养女托付给亲戚后,全身心地继续从事地下工作。

1940年春,日军疯狂推行强化治安、扩编伪军、治安军,残酷镇压敢于反抗的爱国者,张赵庄老百姓房屋被焚,炒米庄老百姓被赶到村北集体受辱等情形屡见不鲜。曹文并没被敌人的嚣张气焰所吓倒,一天,她带人在炳旭一带山区活动时,被日伪发现,抓捕起来。敌人对她进行压杠、灌凉水、拷打,诸般折磨,曹文坚持说自己是来走亲戚,从而保护了同志安全撤离。敌人查不到实据,又怀疑曹文为共产党的干部,先后将她辗转押送到青州、泰安、济南监狱将近3年时间。后经组织派人疏通,她的亲戚也托人多方周旋,才将其接送回家。近三年的监狱生涯,虽然折磨了肉体,但磨炼了她的意志,出狱后,她迫不及待地与组织取得了联系,组织也考察了她的狱中表现,仍安排她继续从事工作。1946年,麦子黄梢的时节,曹文同志走村串户,组织妇女做军鞋,动员亲人参军参战,工作繁忙。旧历四月初八晚上,奔波了一天的她回到老家。夜里,日伪副官勾结张店暗杀团一伙人到高庄一带骚扰,半夜里趁着夜黑风高,暗杀团一伙人爬南墙进入曹文住所,口里喊着:“抓八路!抓八路!!”直奔东屋南间,随着两声沉闷的枪响,曹文突然被他们抓捕。敌人将曹文吊在这颗大槐树上,对其进行了残酷拷打,用枪托砸碎了曹文满口牙齿,又在树下放起了火,要求其交代身份,指认村内党员。曹文秉承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忠诚,宁死不屈,对他们破口大骂。残暴的敌人终于举起枪口对准了曹文。曹文英勇就义。曹文的尸体被敌人吊在大槐树上示众,无人敢前去收敛尸体。夜里浓云密布,一声炸雷将大槐树枝干劈落,从此古槐慢慢枯萎,树心开始腐烂,渐渐地形成了一个大洞,村里人都以为树木死了,打算将其锯了去。

但是历经几年沉寂,新中国成立那年,这棵槐树却又奇迹般发出新枝,重新浓郁起来。村里人在槐树下垒砌了石台,重新修整了树冠,给残缺的树木加上了支撑。不料,2006年的时候,有一些孩子调皮将槐树点着了,引起一场大火,枝干全部化为灰烬。

然而,就像顽强的共产党人那样,春风拂过,大槐树再结新枝,几年后又是一片郁郁葱葱。村民都认为这是一棵有灵性的老槐树,在有节日的时候设贡品敬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第一党支部


这里是东高红色革命纪念馆,2016年,沣水镇党委在沣水地区第一个党支部的旧址上建设红色东高革命纪念馆,集中展示我党在沣水地区的早期活动。2019年6月,沣水镇党委对纪念馆进行提升改造,进一步增加了展品数量,完善了基础设施。纪念馆占地812平方米,展陈面积408平方米,共分为两个展区:第一展区为红色东高展馆,集中展示沣水地区第一党支部的建设历程;第二展区为党支部旧址展现,复原“致和堂”药店、农民协会“同乐会”活动室、“党支部秘密活动室”等革命遗址原貌,真实再现地下党以“致和堂”药店为掩护开展秘密工作的情景。红色东高革命纪念馆被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示范点”“张店区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张店区廉政教育基地”。该馆以红色革命历史为纲,紧扣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坚持弘扬以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容的革命精神,在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1932年东高村在中共地下党的影响下,建立了农民协会,又称为“同乐会”,在村中帮助举行红白事,逢年过节为村里人表演节目,开设扫盲班等,赵文卿、李家乐、赵和德为负责人。在农村运动协会的影响下,1937年在此设立中共秘密交通站,贾盛远任站长,1937年以前贾盛远化名孟凡东在洪沟党支部孟金山的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贾盛远等人发展了10多名地下党员,经淄川县委批准,沣水片区第一个党支部秘密建立。在秘密党支部的领导和影响下,东高村走出了许多赫赫有名的战斗英雄,例如翟绪将军、模范武工队长李兰溪等。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勇于献身的革命烈士,其中以赵克岭、曹文夫妇为代表。在东高村这些具有先进思想青年的引领中,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村中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就达到了40余名,而当时的山村人数还不足300人,按村民比例讲,可谓鲁中之最,东高村也堪称鲁中革命圣地。

东高村党支部成立后,从负责传递情报开始,逐步承担了往前线运送药品物资、培养党员、输送战士、配合部队参加战斗等艰苦卓绝的任务,涌现出30多位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和感人故事。翟绪,1937年参加革命,在解放战争中参加了孟良崮、济南、淮海、渡江等12次驰名中外的重大战役,转业后,在北京防化部任处长(军级),这是时任国防部部长的林彪签署的任命书。2015年12月因病去世。李兰溪,电视剧亮剑中人物李云龙的很多事就是一李兰溪为原型,他的事迹被陈列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用土扫把当抢,掳获敌人枪支;把磨盘堵在敌人的工厂烟囱等。廖容标,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发动领导黑铁山起义 ,组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任司令员,多次到东高村指导抗战工作。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是村内老党员拜访他时在中山陵的留影。

1938年夏缴获的日军指挥刀以及在莱芜战役中缴获的美国军毯。1938年夏日军在沣水进行持续的扫荡,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黑铁山起义后,在沣水地区成立了抗日游击队,与日军进行周旋。某日南沣村地下交通站发现有五名日本兵在南沣一处小饭馆吃饭,便通知了游击队,游击队二中队队长周国资和六中队队长赵振干一路跟随日本兵,找寻时机,果断出击一举消灭了敌人。从敌人处缴获四个大盖枪,一支匣子枪,还有一把刺刀。之后游击队编入淄川独立营,缴获的刺刀让时任警卫连连长田明慧保存,田明慧是东高村人,曾参加黑铁山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百余次战役战斗,属甲级重残军人,多次立功受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明慧把刺刀交给了其侄子田恒高,我村老人田恒高得知修建纪念馆自愿将指挥刀捐赠给纪念馆。

莱芜战役中缴获的美国军毯。田明慧,田明真兄弟,1937年底参加黑铁山起义,曾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26集团军78师作战参谋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百余次战役战斗,属甲级重残军人,多次立功受奖。1947年2月,田明慧任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四师一团团后勤主任,参加了莱芜战役。他回忆说:“当年命令要在5万名占俘中寻找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副司令李仙洲,那时,几万名俘虏到处都是,接到命令后,把战俘全部集中到莱芜县的一条山沟里,把任务分配到营、连、排、班,于是收缴武器、清点人数,任务迅速展开。”在给战俘登记姓名时,田明慧看到 一名十几岁的小战俘在喝水充饥,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便拿了馒头给他吃,小战俘受到感动,就主动承认是李仙洲的勤务兵,根据这一重大线索找到了李仙洲,到李仙洲边上后,团里的戴文进同志对模样像李仙洲的人厉声说道:“你姓什么?”李仙洲还是坚持说姓韩。田明慧说:“不要装了,你就是李仙洲。”活捉李仙洲的消息就像风一样迅速传遍全军、全国。全国全军各大报纸着版头条头号大字印着“我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二十师田明慧活捉李仙洲。”作为奖励,李仙洲的美国军毯就给了田明慧,之后与指挥刀一并给了其侄子田恒高,同样自愿捐赠给纪念馆。

第一党支部的旧址,此处阁楼为瞭望哨,每当支部成员在后院有重要会议时,致和堂药店掌柜赵文卿便在阁楼放哨,一旦有危险情况他便学猫叫发出警告,同志们随即通过地道快速转移到村外,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

致和堂药店的创始人赵树德及其子赵文卿医术高明,以治疗外科为主。赵家父子不仅医术高明,还宅心仁厚,济世救民,他对贫穷的病人从来不收钱,对有条件的病人也是遂其自愿,因此方圆百里的老百姓都来找他瞧病,人员流动性大,这为党支部的秘密办公提供了掩护。同时,赵文卿是农民协会负责人,农民协会开设识字班,将马列主义思想广泛传播,这奠定了沣水镇第一党支部在此成立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赵氏兄弟冒死为前线的伤员运送过大量药品,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也成为党支部选址的关键因素。墙上的四季匾额的内容都是用草药名组成的,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场景。

党支部的秘密活动室,中间是起居室和卧室,两侧是伙房和储物间。秘密活动室由外间和里间构成。外间主要用于会议商议。当时就是在这,贾盛远带领11名党员面对马克思油画像宣誓,沣水片区第一党支部就此成立。这里呈现的是时任党支部书记的贾盛远与委员们商讨的情景。这里呈现的是当时的入党誓词里屋的摆设很简单,一张土炕,一张桌子,两把椅子。这炕下面就是秘密地道,地道口隐蔽不易察觉,在抗战期间为掩护干部转移和传递情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墙上您看到的就是地道示意图,除此处外,屋外的石磨下也有一处地道口,地道还通往村东的老槐树以及村南、村西。伙房,大食盒,用于村里的红白理事;储物间,物品。

农民协会“同乐会”活动室。就是在这里以“同乐会”的名义传播了马列主义的进步思想,晚上农民协会的成员便坐在一起识字、学习知识。里屋里面是当时农民协会开展活动所用的道具衣服等等。


网站地图